巍巍古原,悠悠豳风。滔滔不绝的泾河水,生生不息的周文化塑造了鹑觚儿女耕读修身,齐家平天下的优良品质。翻开历史的扉页,隋唐时期,牛氏家族走出了牛弘、牛仙客、牛僧孺三位宰相,北宋时期,张舜民、张确俩兄弟一个是文坛翘楚,一个是抗金名将。再说说离我们较近的清代,尚家的大小翰林曾一度文动京华。
沧海桑田、斗转星移。进入繁荣昌盛的新时代,我们鹑觚儿女传承先祖的优良传统,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家庭。今天,我就讲讲我们彭公镇鸦儿沟村的张家。
对我们这个偏远的小县城来说,能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就是读书,孩子能考上大学已是了不起,能上清华北大更是凤毛麟角,而我今天要讲的这个有着51口人的张家,其中9人是中共党员,9人具有研究生学历,11人为本科、大专学历,其中有三人考上清华大学。我想听到这,会有很多人赞叹张家的好基因,的确,优秀的基因固然重要,可优良的家风又怎能缺席,我想正是他们祖祖辈辈,秉承勤奋好学,励志自强的家风,才有了一门三清华的门楣之耀。
说到张家好家风,还要从爷爷张孝良、奶奶郭灵草的故事说起。张家世代乃书香门第,张爷爷15岁就考入国民党中央委员会战时工作干部训练团;毕业后参加青年军,奔赴抗日前线;解放后学习中医为村民治病四十多年。在世时,就特别重视自身的学习和对子女的教育,他时常手握书卷,并教导儿女:读书为兴家之源,耕读传家书为宝。自己直到80多岁还坚持阅读《资治通鉴》、《菜根谭》等书籍。
下面我们再说说郭奶奶,她出身大户人家,虽是一个识字不多的农村妇女,但对读书却有着独特的理解和认识。她常常告诫子女:做人要眼光长远,不能只盯着自己的鼻子尖儿。记得有一次,她正做饭,儿子过来帮忙拉风箱,他就板着脸对儿子说:你应该去看飞机怎么飞上天,看怎么制造大炮。您瞧,一位农家妇人竟有如此眼光,的确让人叹服。
蒙以仰正,循循诱导。除了教导孩子们多读书,两位老人还特别注重对儿孙们的思想教育,时常告诫他们:做人要上善若水,做事要厚德载物。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们的传言身教下,五子张宽荣在1984年成为长武历史上第1位考上清华的大学生。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哥哥张宽理主动承担起了弟弟的生活费,直至弟弟毕业他才娶妻生子。 后来在张宽荣的帮助培养下,两个侄子张秦铭、张秦宏也考上了清华大学。
如今,张宽荣在加拿大一家跨国公司担任总代理。张秦铭供职于中国建筑设计院工作,曾参与“港珠澳大桥”的设计。张秦宏现就职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28研究所,为人民军队的信息化建设做贡献。当然家中其他成员也不逊色,他们积极秉承:耕读传家书为宝,修身求实善为先,齐家不忘勤和俭,处世须知让与谦的优良家风,也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和睦,事业兴盛,邻里一家……
这,就是好家风的力量!马丁·路德·金说过,一个国家的前途,不取决于她的国库之殷实、城堡之坚固、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公民品格的高下。作为国家的基本细胞——家庭,它扮演者举足轻重的作用。所谓家风淳,才能国风正,进而发展兴。好家风就是社会文明的催化剂,是国家发展的新能源。所以,让我们以家庭为单位,以好家风汇聚好民风,以好民风融汇好国风,引领社会新风尚,助力伟大“中国梦”的实现!
(长武县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