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长武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聚焦长武 >> 正文

奋斗四十八载 执着不负青山——记长武县红星国有生态林场职工高建国

南水河畔、重山之间,万木葱茏、绿树成荫,这里就是占地2.6万亩的长武县红星国有生态林场,时光追溯到四十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树木零星、草土夹杂的荒山野岭,短短数十年间发生的这一切翻天覆地的变化,与一位叫高建国的林业职工密不可分。他用青春年华换来万亩青山,用执着努力守护万亩青山,用勤恳务实谱写了一首“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壮丽诗篇!

扎根深山勤植绿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19711月,20岁的高建国应招成为一名副业工,分配到长武县林业局下属单位红星林场参加工作。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红星林场,山荒草低,树木无几,水土流失,生态环境几近崩溃。来到林场,年轻的高建国面对的是六孔窑洞一口井,他不气馁、不沮丧,刚一报到,就被分配到芦子沟管理点任生产组长,带领两名工友负责1200亩荒地的植树造林任务。芦子沟管理点沟深坡陡,植树造林难度不小。每天7点,他起床干活,9点左右回到护林点的窑洞里,煮一点干活时顺带挖的野菜、热两个高粱馒头,草草的吃完早饭,再次来到林场,顶着太阳一干就是四五个小时。下午两点,他从林场返回窑洞,自己擀面,下点野菜,调点盐醋辣椒,偶尔炒一点韭菜大葱,便是一顿好饭。偶尔他到村里的群众家里吃派饭,群众看他辛苦不收他的饭票,他就吃完饭偷偷把饭票压在了碗底下。这样清苦劳累的日子,一般人三两个月就受不了,他在芦子沟一干就是三年。

这三年时间里,春秋两季植树造林,冬夏两季抚育修剪、挖沟建带、清除杂草,每月工作26天,每天工作八九个小时,上班第一年,高建国一个人就植树近七千株,三年栽植刺槐两万株。长期高强度的劳作、低营养的餐食,迅速耗干了这个年轻小伙身体内的能量,由于身体虚弱,从芦子沟出来后,他被安排负责劳动量较小的牲畜养殖工作,一年“休养”后,留下自己养的5头牛、20头猪、5匹马、50只兔,他又进了沟。就这样苦干几年、“休养”一年,循环往复。

1971年参加工作开始到1989年的19年里,高建国先后在芦子沟、桐树塬、董兴、宇家山、杜家嘴、袁家河、白家湾等7个管理点工作,人工挖坑10多万个,修筑林带、护林沟3万米,栽植刺槐10多万株、油松6000多株、侧柏6000多株。如今,他栽植的10多万株刺槐松柏已遍布林区的沟沟坎坎,长成了参天大树,沟深林密、郁郁葱葱,一改往日的萧瑟荒凉,而这一切,渗透着建林人高建国近二十年的汗水心血,饱含着他不怕苦、不怕累、不埋怨、不懈怠的艰辛奋斗。

坚守岗位护青山

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长武开始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社会化、公益化造林如火如荼,原来的造林工人也转变到技术指导、质量管理、日常抚育和“防火防偷采防破坏”上,高建国就是这批转型工人之一。

造林的关键是造好林、提高成活率。为此,高建国积极参加技术辅导班,学习最新的管理知识、防虫害知识。担任造林现场指导,他对挖坑、栽树的工人严格要求,确保每一棵苗子栽下去能成活。有人挖的树坑太小,树苗根部带的土球根本栽不下去,就故意把土球破碎,他现场制止,并苦口婆心的劝说:“要爱惜树苗,长一棵树苗不容易,咱们栽下去一棵要保证活一棵,这样力气才不会白白浪费”。而在日常巡护中,一旦发现树木出现病害或者虫害,他都要标记树木、采集标本,上报场部和领导研究对策,及时制止病虫害蔓延。对他而言,就是要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对待每一棵苗木,让它健康成长、茁壮成长。

“造林不易,守林更难”。随着树苗的一天天长高长大,林场成材树木也被周围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盯上了。1995年,林场旁边村子的赵某仗着自己地形熟悉,趁着夜色一个人偷偷溜进林场盗伐林木,被正在巡山的高建国逮个正着。赵某当场塞给高建国200块钱,说:“这件事你知我知,你就当没有看见,放我一次”。高建国当场拒绝了赵某的行为,将其带回场部,交由派出所依法处置。被拘留放出后赵某心怀恨意,托人捎话要报复高建国。话传到高建国耳朵里,他告诉传话人,“你伐一棵树,他偷一棵树,要是没人管,那国家这几十年的辛辛苦苦的努力就白费了。树高不怕藤蔓绕,让他赵某人随便来”。

春节、清明节、寒衣节,每年这三天都是长武人外出祭扫的传统节日,也是林区防火的重要日子。1976年清明节,正在董兴管护点巡山中的高建国,发现五六里外的山脚下正冒着浓烟,有着多年护林经验的高建国立即意识到这是着火的迹象,他立即组织三名同事和十多名干部群众,扛上铁锨、铁扫帚、喷水灭火器,一口气冲到了着火点,面对已经燃起的林木,他第一个冲进去打火、土埋、水浇,带领十多人迎战火魔,历经2个小时的持续作战,终于扑灭了大火,将着火面积控制在了15亩内,将经济损失降到了最低。

为了保护来之不易的造林成果,高建国利用工作闲余时间,奔走在林场周边的村组中,积极向群众宣传消防知识、禁牧政策、盗采禁令和防护林场的重要意义,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得到了周边群众的认同和认可。近20年来,红星国有生态林场内很少再见偷伐树木,很少有人进场放牧,火灾隐患也得到了有效防控,而这一切,高建国功不可没。

老骥伏枥不停歇

只争朝夕,不负韶华。林场的工作性质、管理制度要求工人们必须驻地工作,24小时不能离开工作岗位,一个月只能在家里待两三天,高建国把自己的青春年华都投入到了林业工作当中。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家里人口多,粮食经常不够吃。林场每月配发49斤面粉,他只吃30斤,省出来的面粉,拿回家贴补家里人的口粮。对一个壮年男子来说,留下来的口粮根本不够吃,他做成荠荠菜团、槐花麦饭、萝卜麦饭,天天吃、顿顿吃,一到月底经常饿着肚子劳动,就这样和家人度过了生活难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后,土地分到了每家每户的手中,他家第一年就种了5.5亩地,麦收的季节,看着丰收的粮食,妻子马秀莲说,“你看咱家现在能吃饱饭了,你别去林场了,咱们在农村干一样可以赚钱的”。他语重心长的告诉妻子,“国家现在正是需要我们这些工人的时候,咱们不能只顾小家,不顾大家啊。”几十年来,妻子马秀莲既要一个人干完家里的繁重农活,还要照顾3个孩子。有时候,单位忙周末也休不了假,他妻子发牢骚:“一天到晚不顾家,也不知道你忙了个啥?”高建国笑咪咪的说,“等我退休了,这片林场变成森林了,我就回来,咱们一起种地、哄孙子。”

就这样,20岁参加工作、60岁退休的高建国,一直坚守在红星林场,始终坚守在植树造林护林的第一线。从最初的住窑洞、点煤油灯、自己做饭,再到住砖瓦房、用太阳能照明、吃派饭,到现在住平房、用电灯、开公灶,高建国的足迹踏遍了林场的角角落落,从开始栽植树苗,到管理树苗,到现在的林场管护,半辈子从来没有离开过这块战斗的地方,吃过的苦、流过的汗,都变成了这片人们向往的绿色家园。2012年,高建国退休后,本可以回家安享天伦之乐。但他响应林场号召,仍然坚守在林场管护岗位上,战斗在护山守林的第一线,一干又是8年。

今天的长武县红星国有生态林场,春天驻足山谷,闻到的是沁人心脾的槐花香;夏天停留林间,感受的是绿树成荫的清凉;秋天登高望远,满眼是色彩斑斓的山景林色。48年,高建国舍小家、顾大家,将自己的大半生奉献给了造林事业,把汗水洒在了这块黄土地,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这座大山,他用自己48年的执着坚守和艰辛努力,筑起了生态保护的绿色长城,为大公忘私、默默奉献、矢志奋斗增添了生动的注解。

聚焦长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