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长武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聚焦长武 >> 正文

镜鉴千年•正本清源

    青铜镜萌芽于夏商,兴于战国,盛于汉唐,而衰于宋元,止于清末。最初是作为祭祀的礼器而出现的,春秋战国至秦一般都是王公贵族才能享用,到了西汉铜镜才慢慢走向民间,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唐太宗经常通过大臣的谏言进行自我对照,发现过失及时修正。他的这种胸襟犹为  可贵。对于有时直言进谏到当众冒犯篾君的大臣魏征,唐太宗非但没有定他的罪,还非常器重他。唐诗中,亦对铜镜多有描绘。白居易的《百炼镜辨皇王鉴也》,描写了唐太宗心中别有镜,以人为镜,以史为鉴的故事。这一历史典故,被北宋苏东坡评价为:“扬子江心空百炼,只将无逸鉴兴亡。”

一千多年前,唐太宗运用这种英明的治国方略,开创了那个令世界仰望的大唐盛世。

唐太宗李世民画像

  长武县博物馆馆藏有上百件铜镜,每一件都凝结着大国的气象、透着清雅的风骨;每一件都兼具实用和艺术的价值;每一件都引导人们注重自己的仪表、言行,做一个谦谦君子。今天就为大家介绍几件唐代的铜镜。

 

海马葡萄镜

    唐代遗物。 又名“海兽葡萄镜”、“鸾兽葡萄镜”等。1975年于县农产品公司废品收购站拣选。直径11.6厘米,厚1.4厘米,重550克。青铜质。圆形。兽钮。镜的背面为浮起的“瑞兽葡萄纹”镜的周边及中部各凸棱一周,将钮至边缘花纹分为三组。近钮处的一周为四只瑞兽环绕钮奔驰间以葡萄枝蔓叶实。第二周为葡萄纹间以飞鸟、蝶。最外边缘为宝相花一周。各区纹饰分区明显,其瑞兽形象非狐非狼,非猴与非羊,丰腴柔健,与“素月镜”相似,只是兽间出现了葡萄枝叶实。现藏于长武县博物馆。

四神规钜镜

   唐代遗物。民间征集。直径14.2厘米,厚0.8厘米,青铜质,圆形。半球形圆钮,圆形钮座。主题纹饰内区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空白外饰花草,流云纹等。外区为珠连纹及三角齿纹各一周带。素面边缘。此类镜方圆具见,规整中有变化,而变化又不逾规矩,风格独特。流行时代大致在隋和唐初。现藏于长武县博物馆。

云龙镜

   唐代遗物。又名”盘龙镜“。1982年于芋元乡高家楼村出土。直径14.4厘米,边缘厚0.2厘米,重250克。青铜质,圆形。主题纹饰为一条张牙舞爪的巨龙,回首向钮,成口吞钮珠状,昂扬飞腾盘绕,于镜钮之外,龙身周围衬以流云纹。此镜流行于唐代中期,特别是唐玄宗时期。现藏于长武县博物馆。

葵瓣镜

   唐代遗物。民间征集。直径18.4厘米,底厚0.4厘米,重750克。青色,铜质。葵瓣形,平面,半圆钮,圆座,内区为八花蕾纹和连珠纹带,外区为葵花八朵。现藏于长武县博物馆。

双鸾瑞兽衔枝镜

   唐代遗物。民间征集。直径10.5厘米。八出菱花形,圆钮,钮左右各饰一只口衔流苏花篮的鸾鸟,双鸾曲劲相对,立于盛开的花瓣上,双翅振飞,尾羽上翘。圆钮正下与盛开的莲花间有万字符。现藏于长武县博物馆。

  镜鉴千年,正本清源。如今,虽然铜镜己经退出历史的舞台,但它身上所蕴含的廉政文化,却教育广大领导干部要常照铜镜,保持身正;常照铜镜,用好公权;常照铜镜,敢动真刀。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

    (县博物馆)


 

聚焦长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