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廉政文化 >> 文学作品 >> 正文

“老实”元帅罗荣桓

罗荣桓,1902年11月出生于湖南省衡山县,1927年4月进入武昌中山大学读书,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9月,罗荣桓参加秋收起义后,随部队来到文家市,第一次见到了毛泽东。1929年11月,红四军前委书记毛泽东为召开古田会议做准备工作,罗荣桓提出了废止肉刑、反对打骂士兵的问题,引起了毛泽东的重视。

1937年5月,35岁的罗荣桓与红军女战士林月琴在延安窑洞里结为伉俪。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从此,在炮火纷飞的革命岁月,罗荣桓南征北战,以四海为家,即使在患有严重肾炎、心脏病的情况下,依然在担架上指挥行军打仗,为革命事业呕心沥血。

1949年3月的一天,罗荣桓一行途经河北临城,临城县委、县政府接到通知后,立即筹备迎接工作。罗荣桓一行提前住在县内火车站附近的一户老党员家里,他见县里主要负责同志前来看望,先是亲切的同大家一一握手,又热情的招呼大家坐下,见大家带来了一些土特产品,他摆了摆手说:“这些李子、核桃、柿饼和蜂蜜等产品,都是乡亲们辛勤劳动得来的,临城县委的心意,我们心领了,物品你们要全部带走。”见大家不肯拿走,他又说:“在锦州时,附近乡村到处盛产苹果,我们的战士忍着饥渴,一个都不去吃,现在全国解放在即,途经临城,我们也不能开这个头。”

生活中的罗荣桓性格内向,爱读书,喜书法,不抽烟,不喝酒,严谨细致,宽厚待人。他经常告诫子女:“不能忘本,不要成为八旗子弟,更不要有依附爸爸妈妈的思想,要靠自己”。刚到北京时,他的大女儿罗玉英拿了一条破裤子上街去补。罗荣桓知道后立即批判说:“为什么不自己补啊?可千万不要忘本啊!你们不但要工作好、学习好,还要教育好子女”。罗荣桓的言行对女儿触动很大,从学校毕业后,她到基层农场锻炼,进步很快。

罗荣桓的儿子罗东进和妹妹上小学时,学校离家很远,有一次学校放学晚了,没有搭上公共汽车,家里人派了车去接。罗荣桓知道后,就把全家人叫到一起说:“汽车是组织上给我工作用的,不是接送你们上学用的,如果再不自觉,就会害了你们自己”。他又吩咐工作人员,以后绝对不准用小汽车接送孩子,让他们搭乘公共汽车也是个锻炼。

1963年12月,罗荣桓因病去世。弥留之际,他拉着妻子林月琴的手,深情的说:“我死以后,分给我的房子不要再住了,搬到一般的房子去,不要特殊”。

对于这位早逝的元帅,我们党的三代领导人都有很高的评价,毛泽东说:“罗荣桓是个老实人”。邓小平说:“罗荣桓是个厚道人”。江泽民说:“罗荣桓家风严谨”。罗荣桓去世后,毛泽东参加追悼会,还写了一首《七律·吊罗荣桓同志》来追思这位与他“一生共事的人”。

记得当年草上飞,红军队里每相违。

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

斥鷃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

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

罗荣桓同志的一生老实厚道、勤勤恳恳,坚守原则、身体力行,他的革命风范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将永垂不朽!

上一篇:爱“廉”说

下一篇:快板声声颂党恩

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