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是一个家庭长期形成的良好风尚,就像树的根系,水的源头,深刻地影响着家庭的每名成员。中华民族自古重视家风建设,儿时的家教、家学,到成年的家训、家规,这些规则与教导,最终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家风,作为道德准则而世代传承。
历史上的大家族无一不有着良好的家风。被誉为“江南第一家”的郑氏家族,以孝义治家闻名于世,共计168条的传世家训《郑氏规范》是中国传统家训的重要里程碑。而山西晋城的陈氏家族,以礼义传家,培养出了《康熙字典》总修官陈廷敬,更享有“德积一门九进士,恩荣三世六翰林”的美誉。
一个家族如果出现了一位杰出的人物,便在家风中注入了人文气息,后世便会遵循着这一明晰的家训,这个家族往往人才辈出。即使是平民百姓之家,也有着口口相传的规矩,如“小时偷针,长大偷金”“三岁看大,九岁看老”等俗语,父母对孩子这样讲过,孩子一辈子这样记着。
如果摒弃了优良家风,这个家族的毁灭是必然的。一代名相寇准晚年喜好奢华,据《宋史》记载,他经常在家中歌舞升平,败尽家业,病死后无钱下葬,骄奢的恶习被寇准的后代继承,司马光这样评价他的后人:“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 “千举万变,其道一也。”虽然当代的家庭结构与千百年之前相比,变化很大,但是仁义、勤俭、廉洁的价值追求是永恒不变的。中国的传统知识分子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以“修身齐家”为前提,“廉洁齐家,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也写入《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对于党员领导干部来说,家风不是一家的私事,也影响着干部作风,聚沙成塔,众志成城,廉洁家风还有助于推进党风政风社风民风更加清明。
共产党人正是这样做的。毛泽东要求子女树立“平民思想”,周恩来曾为家人立下“十条家规”,朱德曾教育引导子女“接班不要接官”,彭德怀则教育侄子“近水楼台不得月”……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良好家风的垂范作用。
“子不教,父之过。”最好的教育不是语言,而是身体力行。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在严格自律的同时,对家人也要严格要求。家风是价值观,家风是规矩,好的家风是福气。
(长武县巨家镇纪委 王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