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一些地方上级对基层开展督促检查中,出台了“痕迹化”管理制度。科学合理的痕迹管理是工作管理的有效途径,通过文字、视频、图片、表格、台账等痕迹,能够一定程度上还原工作的真实情况。然而现实中,上级在监督检查的时候却出现了过多、过滥、乃至以“痕迹”论英雄、靠台账评优劣。上级监督检查走马观花,下级干脆就通过恶补台账来“美颜”、剪辑百度材料来“凑数”,挖空心思编材料、造报表,既滋生了形式主义作风,也与督促检查的初衷背道而驰。这种基层管理中的“灯下黑”现象,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灯下黑”,原指照明时,灯下产生的阴影。克服“灯下黑”现象,可点亮“无影灯”。“无影灯”就是把高发光强度的光源在很大的灯盘上圆形地排列起来,让灯光从不同的角度方向照射下来,就看不见每个点光源形成的影子。
同样,对基层工作的监督检查只要我们上级领导部门采用将自上而下的监督检查与自下而上的群众监督相结合的“无影灯”,才能让监督检查的阳光从不同方向角度照射下来,打通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泛滥的“痕迹主义”就无所遁形了。
规避“痕迹主义”,归根结底,还是要建立科学完善的监督检查办法,用机制来管人、管工作,多标准评判、多层面印证,如同“无影灯”中的多点光源,这样才能使检查方式科学、监督方法有效。
一是根治懒政思维。“痕迹主义”,工作简单粗暴,直接到单位查阅文字、表格、图片等痕迹材料,便匆匆离去,一看了之,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懒政思维。只要大家走出机关,检查多些暗访,少一些提前打招呼,到一线去调查了解,到群众中去听取意见,“痕迹主义”就会得到根本遏制。
二是切除痕迹依赖。看一个单位、一个地方的工作好坏,勿以“痕迹”论英雄。对工作中的“痕迹依赖症”,要坚决动手术予以切除。在检查考核中,少看材料或不看材料,深入工作第一线,多实地考察,入户走访,多看地方政策落实是否到位,多看人们生活水平是否改善,多看广大人民群众满意度是否提高。既以痕迹作依据、又以足迹为依托,既看干了什么事情、又看干出什么成绩,做到内容与形式并重。
三是在考核标准上除了必要的工作档案,不要求事事留痕,处处留痕,降低材料在考核分值中的比重,多向实绩倾斜。让兢兢业业的实干家得到重用、让热衷弄虚作假的人失去市场,营造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的良好氛围。
只有这样,人们才能从“留痕”的蛛网中挣脱出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发展经济上,放在服务群众上。使“痕迹管理”回归正常,也才能激发起干实事的劲头。
泰戈尔《飞鸟集》中有句名言:“天空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但我已经飞过。”但愿基层干部都有这样的胸怀,但愿上级领导都有这样的智慧。
昭仁街道办 赵立